39年出生的人什么命,1939年属兔的寿命多长( 三 )


令人敬佩的是,张桂梅挺了下来,还当上了女青年突击队队长 。来林场之一年的春节,工友们都下山过年团圆了,她是一个人守着17顶帐篷在山上度过的 。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,一个家在万里之外的异乡人,一个曾经的文艺骨干,冰天雪地野兽出没,是煎熬也是历练 。
到了雪山耸峙的滇西北,张老师又被这里的勃勃生机所鼓舞,被大自然的雄浑伟力震撼:大树入云,树下厚厚的苔藓像棉被一样舒坦,到处是鲜红欲滴的莓,远处群山荡漾,壮阔天地里仿她们是之一批来客……
在滇西北迪庆雪域高原十多年的经历,对张老师一生同样影响至深 。这里锤炼她的意志,吃得苦中苦;也开拓着她的胸襟,又认识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。刚到一线工段工作不久,张桂梅就经历了伐木事故,几个淳朴的少数青年工友,被倒下的大树压死了,血的现实,让年轻的张桂梅怅然良久 。当时小中甸是一个多大家庭:当时全局数千名职工,有23个少数 。张桂梅回忆,她分配到红山林场时,工段的17名职工几乎都是少数 。
张桂梅在一线的时间有两三年,后面因为文字能力文艺特长,也因为踏实能干的口碑,她被调到局里机关工作 。在机关历练的十来年,同样令她成长——让她以后管理一所福利院和学校时不至于太吃力 。
在迪庆,经一个老介绍,她遇到了后来的丈夫董玉汉老师 。一番书信来往,两人互生爱慕 。董老师为了她,忍痛不打做手术治好了眼疾 。二人的婚姻是集体婚礼,令人啼笑皆非的是,来迎亲的董老师同事落下张老师,他一人完成了集体婚礼神的仪式 。一段两地分居后,董老师调来中甸任林业子弟学校校长,张老师因之意外走上了教师生涯 。
江梅的大儿子也是张桂梅的学生,为了接受笔者采访,她还专门问儿子对张老师的印象 。儿子说,张老师的课堂不枯燥,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,调皮学生也不例外,她会给学生补课,学习差的成绩也上来了 。江梅老师回忆,后来张老师去丽江师范学院读书有些犹豫,主要是年龄30多岁了,记忆力下降压力大 。但还是去了,觉得当老师不读书深造,知识不够用 。
到八十年代中后期,中甸的采伐陷入枯竭,这个曾经风光的单位迅速衰落,甚至一度发不出工资 。1990年,张老师大学毕业后随丈夫去了大理喜洲 。1997年12月,穷途末路的中甸被撤销,一千多职工分云南各处 。就在那一年,到华坪教书不久的张桂梅查出了重病,一年内肿瘤两次发作……
3
苍山洱海间的“人生变奏曲”
今年暑假,采访人员走访了大理市喜洲一中 。校方很重视,当年的学生和老了十多个人,有的女学生还穿上白族传统服饰 。她们送别张老师后,也是这几年才在电视上知道她的事迹近况,颇为自豪,大家在校园合影留念 。我把这些照片传给张老师,她一个也认不出来了——二十五六年过去,当年的青葱少年都四十出头了 。
学校背后是苍山,面向洱海 。张老师刚在此教书只有一栋楼,既是教学楼又是老师宿舍,她和丈夫董玉汉住在三楼 。后面搬到旁边一栋小楼上,是个小套间,好多学生来此做过作业 。如今许多人记得,张老师家的“宠物”是一只大白鹅,她和董老师下班经常抱着白鹅散步 。养鹅不是为了吃鹅蛋,理由出人意料:为了防蛇 。“鹅的气味会把蛇赶跑”,一个学生说 。当然比起看家护院,一只大鹅不亚于一条大狗 。
在喜洲,采访人员有两个重要的发现:一是张老师对学生严厉又慈爱,要求班上样样争之一,她对学生家访那时就开始了;二是张老师那时候就有病,她当时患上了肌瘤 。有人回忆说,张老师一次去医院做手术,故意要求不打 。“来嘛,看看我能承受多少”,那人摊开双手,学着她的样子说 。
39班的马仁志同学回忆,1993年镇一中举办了首届运动会,张老师要求班上统一服装,给每人做了一条浅蓝色的裤子和白衬衣,成为学校里唯一统一服装的班级和最亮丽的风景 。张老师要求学生冲洗教室,这在学校也是独一无二 。张桂梅上课讲半节,然后给学生讨论,有时候是张老师讲故事:她爱讲笑话,课堂很活跃,成绩也挺好 。张老师课间还放音乐,教学生跳彝族舞蹈,其他班的孩子羡慕地趴在栏杆上张望 。
杨泽芬当年是班上“学霸”,家庭条件差,张老师去她家家访了三四次 。她63岁的爸爸,至今记得张老师 。一次她上课发烧,张老师陪她去下关城区看病,时还把她抱在怀里 。农村孩子很少去城区,怕把杨泽芬丢了,张老师上厕所也拉着她,打完针给她买了双皮鞋 。杨泽芬认为张老师刚强、仁慈、可爱 。“可爱是领着我们玩,女生周末也喜欢找她玩”,她说 。

推荐阅读